刚刚结束的 IEEE 计算智能学会理事会(AdCom)年会决定授予广东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刘德荣教授 IEEE 计算智能学会神经网络先驱奖,这是我院刘德荣教授今年当选欧洲科学院外籍院士后获得的又一殊荣!
照片中是过去几年 IEEE计算智能学会神经网络先驱奖获得者:Shun-Ichi Amari,1992年获奖;Paul J. Werbos,1995年获奖;Leon O. Chua,2000年获奖;Kunihiko Fukushima,2003年获奖;Erkki Oja,2006年获奖;Kumpati S. Narendra,2008年获奖;Frank Lewis,2013年获奖;王钧,2014年获奖;Yann LeCun,2014年获奖;Marios M. Polycarpou,2016年获奖;以及姚新,2013年获 IEEE计算智能学会进化计算先驱奖。
刘德荣目前是自动化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1月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1982年从华东工学院毕业并获机械工程学士学位,1987年从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毕业并获自动控制理论及应用硕士学位,1994年从美国圣母大学毕业并获电气工程博士学位。曾在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研究开发中心工作和斯蒂文斯理工学院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任助教授。从1999年开始,在芝加哥伊利诺依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工作,先后任该校助教授 (1999–2002)、终身职副教授 (2002–2006) 和终身职正教授 (2006年起)。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IEEE CIS Neural Networks Pioneer Award 获奖条件是15年前在该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刘德荣教授这次获奖是基于其开创的递归神经网络稀疏结构研究工作及其在联想记忆和细胞神经网络方面的应用。刘德荣教授在其1993年 IEEE 电路与系统汇刊论文中首先给出了细胞神经网络用于联想记忆的设计方法,该方法为细胞神经网络开拓了一个全新的应用领域;其后在1994年 IEEE 电路与系统汇刊论文中,建立了具有稀疏结构的递归神经网络用于联想记忆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再后在其1996年 Neurocomputing 论文中,建立了具有稀疏结构的递归神经网络的鲁棒性分析与设计方法。在上世纪90年代初,递归神经网络和联想记忆都是热门研究课题,当时出于集成电路实现方面的考虑,一直希望减少递归神经网络的连接数而用稀疏结构,这就要求在设计神经网络连接矩阵的时候在一些预先指定的位置上设为0元素,这大大地增加了连接矩阵的设计难度。刘德荣教授1994年 IEEE 电路与系统汇刊论文中给出的方法可以用来设计具有任意预先指定稀疏结构的连接矩阵。蔡少堂 (Leon O. Chua) 教授80年代末提出的细胞神经网络一直被用在图像处理方面,刘德荣教授开创了细胞神经网络在联想记忆方面的应用;细胞神经网络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其连接矩阵是用一个固定的3x3或者5x5矩阵克隆产生的,而且其局部连接特性使得连接矩阵本身在许多位置上是0元素,这相对稀疏结构的递归神经网络来讲又增加了设计难度。刘德荣教授在1996年 Neurocomputing 论文中给出的鲁棒性分析结论能保证连接矩阵有摄动的情况下记忆点不变,这样就能保证在细胞神经网络有解的情况下,通过反复摄动连接矩阵而使其满足细胞神经网络的制约条件,该方法亦可以用来设计克隆矩阵是对称的情况下的细胞神经网络。刘德荣教授用特征结构法 (Eigenstructure method) 解决这些问题之后,于1997年在 IEEE 神经网络汇刊发文又给出了一个全新的升级版,基于感知机 (Perceptron) 训练的分析与设计方法。 刘德荣教授1999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教授早期事业发展奖。2006年获伊利诺依大学的大学学者奖。2008年获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海外杰出青年合作研究基金”。2014年获亚太神经网络联合会杰出成就奖。2017年获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8年获 IEEE SMC 学会的 Andrew P. Sage 最佳汇刊论文奖、《IEEE 神经网络与学习系统汇刊》的杰出论文奖、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的 Gabor 奖。2019年获《IEEE/CC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的钱学森论文奖。曾任《IEEE Transactions on Neural Networks and Learning Systems》主编、IFAC 理事、亚太神经网络学会主席,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IEEE 广州分会主席、《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iew》主编和《IEEE/CC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副主编。2005年当选 IEEE Fellow、2010年当选中国自动化学会会士、2013年当选 INNS Fellow、2016年当选 IAPR Fellow、2021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